close

不敢談失敗,才是失敗


文/吳琬瑜
攝影/劉國泰
2001年1月 CHEERS雜誌


約翰‧納斯漢(John Nesheim)是美國知名的創業教練,不但指導過惠普、朗訊等知名企業的內部創業、輔導過許多新創企業,他的《非常競爭優勢》一書,更是各地創業人不可不讀的經典教材。


納斯漢參與大、小的創業過程,對於新經濟的創業風潮,有非常深入的觀察與體會。


在這一次的網路泡沫後,CHEERS雜誌特別請教納斯漢,請他由創投的角度,分析網路未來的發展趨勢;請他由創業教練的角度,分享矽谷的創業經驗;更請他站在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創業者的角度上,分享到底該如何看待失敗、如何從失敗中學習的心情。


許多台灣網路公司將他們的業務重心從內容移轉到系統,從B2B到B2C,就您以創投的角度觀察,網路的下一波熱潮是什麼?


下一波叫作「Evernet」,人們不論身在何處,使用哪一種工具,可以和任何人進行溝通。這是一個新的紀元,網路時代就要宣告終結,屆時,溝通工具會超越呼叫器和手機,並且轉換到一種新的溝通模式,會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會出現,許多會成功,至於台灣會有多少個,很難說?


誰是下一波網路經濟的贏家?


在「Evernet」時代獲勝,需要憑藉著一種「獨家秘方」,就像老祖母有她祖傳的食譜來烹煮你最愛吃的食物。另外,在「Evernet」時代,需要精確的創業行銷,從零開始,講究絕對原創的點子。


對於想要成功的人,網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戰場,但是還是有許多家企業失敗了。就以你輔助創業公司的經驗來看,許多創業公司的老闆應該從這一波大震動中學習到什麼?員工該學到什麼?


第一、時代不斷轉變,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,無所謂好或壞。第二、每個創業公司應該在一開始有絕佳的「獨家秘方」,然後持續地變革,讓企業的體質變得更強壯。許多亞洲的創業公司都是別人創意的跟隨者,很難生存下去,台灣的創業公司可以引以為鑑。第三、創業的行銷策略沒有創意,做得比人家快或便宜,並不會讓你成為贏家。第四、只有放眼全球,你才可能在「Evernet」時代生存。


創業公司在初始階段常犯的錯誤是什麼?


亞洲的創業公司常犯的典型錯誤有3點:包括一、貪婪:創辦者手持大多數的股票,因此找不到他們需要的頂級人才。二、只看重本地市場而忽視全球市場:企業創辦人應該在第一天就想到美國市場和亞洲市場。三、沒有原創的市場策略:你必須要開創新的疆土,如果只是別人的跟從者,不論你的速度再快、再便宜,都不太可能成功。


我們相信人們將可以將失敗化作企業成功的動力,你有任何例子可以和我們分享嗎?


發明Palm Pilot的傑夫霍布金斯(Jeff Hawkins)。當他的策略夥伴無法支援他掌中型電腦的方案,他放棄了這個方案,將重心轉向另一個方案,獨自承擔PDA的製作流程,即使他的創投人都拋棄了他,但是他最後還是成就了有名的Palm Pilot。


我們強調,比例很少的人,能夠將好點子成功地轉換到企業的經營上,大多數人都得面對失敗,就一個創業創辦人的立場,您如何看待挫折和失敗?什麼是失敗?什麼是成功?如何從失敗中學習?


失敗是矽谷成功的秘密。9成的創投的創業公司都無法公開上市,矽谷的人不論在媒體,或是公開場合都會以開放而透明化的心態來談論這些失敗的例子,他們從失敗中學習。在矽谷失敗就是成功,不肯談論你的失敗才是失敗。失敗讓人們承認自己不夠完美,而且犯了一堆錯誤,這在高風險的創投創業企業中是很重要的。人們必須彼此公開地分享失敗的經驗,因此他們可以學習。就像騎腳踏車,第一次騎總是不太順手。在矽谷,午餐時間人們常用來交流,如何從別人失敗的例子學習,如果只是贏得佼倖,對我們其實沒有真正的收穫。


你提過全球市場,對我們而言,不管是在網路或是電腦的領域,其實非常困難,台灣大多數的網路公司仍然將重心放在本土市場,將重心放在台灣消費者的需要上,是否有可能成功?


創業公司如果一開始只做小區域的生意,他們必須要有非常清楚的焦點,確定他們能獨佔鰲頭,即使外商想要介入都無力可施。如果這家小規模的本土創業公司無法發展出某種有力、獨特、無法複製的產品和服務,讓顧客非要你不可,否則在沒有「獨家秘方」的狀況下,要生存是件很困難的事。我剛剛和一家世界級的網路團隊通過電話,他們的狀況很慘,這樣的情況將不是少數,他們的墓碑將這樣寫著:他們的開始是因為充滿熱情,他們的結束是因為沒有「獨家秘方」。沒有「獨家秘方」,就沒有成功、榮耀,有的只是另一場葬禮。(投資的銀行家會稱之為「併購」。)


本文引用於: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content/006/006048.asp


 



向失敗學習


文/吳韻儀
2001年1月 CHEERS雜誌


 


其實,網路產業的挫敗,提醒大家一個被成功光環掩蓋住的課程:成功,是經過不斷的失敗,從失敗中學習、累積而來的。


光鮮的成功案例,吸引我們注意,但是,翻開背後,其實大家都走過一段不美的失敗路程。


去年12月,台北信義區紐約‧紐約6樓的中型會議廳中,擠滿了人,大家都是來搶先一賭即將上市的NIKE新彈簧鞋Shox。


Shox像跑車的流線外型,加上鞋跟是突破傳統、由火箭材質作成的4個漏空小圓柱,讓在場的人都好奇的想一試究竟、驚訝它的設計創意。很難想像,這樣的一雙鞋,曾經經過才穿上開始走路就鞋跟鬆動,還沒有跑步就鞋跟掉落的失敗難堪。


近來Shox也得到國際媒體的注意。大家注意的不僅是Shox的設計、造型,更注意到這樣的成果,其實是Nike花了16年馬拉松式的失敗長跑,才換得今天彈跳瞬間的享受。


把目光轉到日本。去年當上日本微軟總經理的阿多親市,在1996年時打破了日本銷售視窗軟體的記錄,受到比爾‧蓋茲的親手表揚,登上資訊產業的雲端。


但是,42歲阿多親市並不是平步青雲。他大學畢業後,進入日本知名的家電製造商愛荷華工作。但是,因為日圓大幅升值,愛荷華業績受到重創,被迫裁員。阿多親市也就在這個時候,經歷了被裁員的挫敗。


失敗是矽谷成功的祕密


再把目光轉到美國。矽谷可以說是新經濟的火車頭,在全球都想複製矽谷的成功經驗。而造就矽谷如此成功背後的祕密,「就是失敗,」約翰‧奈斯漢(John Nesheim)說出他的觀察。奈斯漢是美國知名的創業教練,他不但帶過惠普、朗訊等企業的內部創業團隊,還指導過許多新創企業。


在矽谷,失敗是取之不盡的活教材。奈斯漢指出,矽谷創投投資的新創企業,10個中有9個無法成功上市,但是矽谷對於九成的失敗公開、透明的談論,在公眾、在媒體上討論,彼此學習。「在矽谷,大部分的午餐聚會就是在談從周遭的失敗公司學到了什麼。」


失敗的結果或許是令人難堪,難以面對。但是,如果每一步都認真走過,把時間拉長,在失敗過程中所累積的努力與經驗,都是締造下一次成功的寶貴基礎。


沙正治是華人網路界的傳奇人物。他不僅是第一位登上英特爾副總裁的華人,後來還到甲骨文擔任副總裁,並受到網路產業先驅吉姆克拉克(Jim Clark)之邀,參與創辦網景。而他到甲骨文與網景兩個世界級舞台發揮的重要支柱,就是他在一家失敗的新創企業所累積的經驗。


沙正治離開英特爾到一家新創的小公司。結果,他的舞台一下就變大了,立刻拉開了學習的廣度,而且必須現學現用。後來,這家小公司因財務考量而結束,但是他覺得是一段非常有價值的經驗。因為他不但快速、廣泛的學習,磨練出實力,而且還結交了優秀的工作夥伴,跟他一起到甲骨文與網景打天下。


和信超媒體的營運管理執行長董本洪,58年次,是經營管理的新生代,但是卻能夠帶著和信超媒體快速成長。而幫助他在寬頻產業中揮灑的,卻是失敗經驗中紮實的學習。


在進入和信超媒體之前,董本洪在寶僑(P&G)負責太漬洗衣粉(Tide)行銷專案。那個時候,寶僑投入了大筆的經費與時間,董本洪日夜加班,但是寶僑不確定能打過佔市場超過6成的白蘭洗衣粉,上市前臨時叫停。


雖然結果是失敗的,董本洪在過程中培養出新產品與事業市場調查、規劃的能力,讓他在和信的工作上快速有所表現。


中華汽車公關經理張世和從艱困環境中成長,他體會困難、挫折、阻礙可以讓人歷練成長,就像孟子的「增益其所不能」。挫折是嘗試錯誤的過程,這條路行不通,就換另一條路。如果很快就被挫折擊敗, 就是你成功的慾望與意志不夠強烈。


從失敗中發現盲點


失敗是檢視錯誤的最佳機會。


在這一波網路泡沫中,許多創業者也從失敗的教訓中,看到了當初投入時未看見的盲點,希望下一次不再犯相同的錯誤,才能往成功的階梯上更進一層。


楊明勳,去年3月離開了工作8年的IBM,出來創業。他自己在IBM的工作經驗,看到了可以切入的網路市場,找了合夥人,在去年4月將創業計畫付諸行動。「但是,一投下去,就知道時機已晚,」楊明勳回述創業的過程,立刻講出他認為的失敗點。那個時候,美國那斯達克已經大跌,他感受到資金市場目標轉移,到了5月,他所募集到的資金,大不如當初的預期,讓他更確定大環境有了不利的變化。「人是渺小的,當大環境這樣走,個人很難擋得住。」楊明勳在7月就結束了他的創業投資。


「time to market(時機),真的很重要,」楊明勳一次又一次的強調他用精神與金錢買來的教訓。他實際經歷過一次,深切的體會到資金轉移目標的速度有多快。當時,大家已經不看好網路產業了,雖然美國的創投資金未減反增,但是大家都已經把投資標的轉向生化IA。他相信,如果換到前年5月的時機投入,景況就會大不相同。


沈志崇也在這一波網路創業浪潮中,發現了自己從來不知道的經營盲點。


前年10月,他與好友兼同事陳俊清帶著不被公司認可的旅遊湊票網站概念,離開了建立CityFamily網站的旭聯科技。他們兩個人自組公司,合力建立旅遊湊票網站169.com.tw。「我們有賺錢喲,第一個月就有1百萬的營業額,」沈志崇得意的說。


但是到了去年,公司就開始出現虧損,虧了兩、三次,他們就知道未來經營困難。「網站每一個改進的大動作,都要花錢,」沈志崇說出經營中發現的問題。


每一個改進的方案,之前都需要評估,之後要執行,沈志崇指出,「這些在旭聯都是固定成本,但是對我們來說,都是額外支出。」因為旭聯的組織已經成熟,人員齊備,每件工作都有人負責。


而且,「就算有錢,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,」是沈志崇在資金有限之外的第二個體會。沈志崇曾經挖人來工作,但是他發現,不是只要有人就好,還要有共同目標的人,否則「要一直拖著他工作,會累死。」


沈志崇與陳俊清認清了經營不易的事實,決定把網站以「象徵性」的價錢,賣回給旭聯。「在旭聯,有人,而且大家已經有共同的目標,做起事來簡單多了。」


沈志崇從負責人,再次換上旭聯的名片,變成員工,回去專門經營169網站。他覺得輕鬆多了。「我們的公司是失敗的,但是我們的網站是成功的,現在我說的就是專業,」沈志崇坦白,但也掩不住得意的說。他還要繼續開發更多的成功模式,但是不想經營公司了。


我們每個人都想成功,我們都想找到一條路,快一點成功,或許我們也都曾覺得找到了那條路。


從上面的這些例子看來,往成功的路,其實很清楚,就如施振榮在坦承宏碁失敗中所說的,「做錯了就要認輸」。從失敗中學習,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,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。這是公開的成功祕密。


本文引用於: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content/006/006034-2.asp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hen33333林鳳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